7月3日,山西农业大学崇学楼一层的办公室里,张书华正在整理毕业生档案。临近暑假,又逢毕业季和招生季,这让身为辅导员的张书华愈加忙碌。“张老师,您能给我一些找工作的建议吗?”“张老师,三方协议怎么线上签约?”“张老师,我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短短一会儿工夫,张书华已经接到了5位学生和家长的电话。“辅导员的工作就是这样,是学生的思想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同时也是他们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张书华笑道。
这几年,张书华在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专业辅导员和就业辅导员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曾获山西省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咨询会优秀“高校指导老师”、2020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2021年度山西农业大学优秀辅导员等称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做辅导员四年啦,我愈发能体会这句诗诉说的情感,尤其是看着一个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学生,内心会不自觉地涌起干劲儿,希望自己的存在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助力。”张书华说。
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这句话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也是张书华青春的写照。科技小院是张书华生命里一束璀璨夺目的光,承载着他的理想和追求。2016年3月,正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研的张书华按照导师的安排,来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四疃镇王庄村的曲周王庄科技小院,开始了他与科技小院的故事。
“我出生在山西农村,研究生又回到农村上学。农村于我,是家也是学校。”即便已经过去7年,张书华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在科技小院的点点滴滴,撒种、施肥、浇地、收割……他在农田和实验室来回穿梭,马不停蹄地解决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白天到地里观察作物长势,晚上挨家挨户走访村民,组织培训、传播农业技术……张书华的生活在忙碌中一点点充实。“当时的王庄村共引进了精量播种、春草秋治等17项高产高效技术,粮食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还有增产空间。”张书华回忆道。为提高粮食产量,他在导师的帮助下,联合村民采取股份制方式在村里创办了曲周县第一个配肥中心——助农配肥中心,又从山东引进原种,把推荐的种子、肥料以及技术打包销售给村民,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粮食产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书华所组织的500亩示范方中的农户在使用了他推荐的种子、肥料以及技术后,小麦长势喜人,颗粒饱满,还被周边农户当作种子买了回去,使王庄村成了当地闻名的“种子村”。科技小院建立的这些年,高产高效技术逐渐辐射到王庄村周边6个村、面积达2万余亩,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上科技种田的道路。
“看着庄稼越长越好,我内心的满足感是无以言表的。科技小院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爱国报国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这里‘自找苦吃’,也在这里燃烧青春。”张书华动情地说。时至今日,他仍时常向学生们分享他在科技小院的经历,讲述他身兼科研者、农民、老师、组织者、创业者等多个身份的青春故事。科技小院让张书华得到了全方位的成长,每当有学生与他探讨人生规划,他总会重复同一段话:“一定要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要怕难,不要怕苦,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青春写满了奋斗的故事,青春也总有迷茫的时刻。张书华的言传身教,让很多还在寻找人生方向的学生有了参考。成祯祚是张书华入职后的第一批毕业生,与张书华一样想为“三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现在在老家创办了一家农业公司。大四时,成祯祚曾在不同的毕业去向间犹豫不决,正是张书华的故事给了他遵从内心的勇气,毅然选择了奉献“三农”。“毕业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大多数学生都会在这个时候经历一段迷茫期,而我的工作就是正确地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坚守初心,以家国为己任,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相结合,奔赴一个灿烂的未来。”张书华说。
工作的这几年,张书华愈发感受到辅导员工作的责任重大,不仅要做好思想引领,更要深入学生当中,充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和就业指导。千人千面,学生的情况总是各有各的不同,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张书华会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每一个学生遇到的困难、发生的事件以及处理的相关结果,每隔一段时间再回访跟进。他还将自己在科技小院的故事整理成图文并茂的文档,一遍又一遍地讲给不同的学生,希望为他们带去有益的启发。
从田间地头到育人一线,从一片片金黄的麦穗到一届届青涩稚嫩的学生,张书华始终是那个辛勤的园丁。“青春有无限可能,愿你在仰望星空的时候脚踏实地,愿你在低头赶路的时候不忘初心!愿你在青春里敢于‘自找苦吃’,愿你在奋斗时耀眼夺目!”这是张书华对学生的深情嘱托。
责编 徐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