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近年来,我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着力发挥科技体制重塑性改革的独特优势,加速融会融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不断深化“揭榜挂帅制”“验收备案制”等改革。开辟科研经费拨付“绿色通道”,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推出科研人员减负1.0、2.0、3.0升级版,用心用力为科研人员赋权松绑,真正把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处。
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改革导向日渐凸显
2022年10月26日,由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李青山教授牵头研发的拥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Ⅰ类化学新药“LM49片”,历经16年的艰苦攻关,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准书,实现了我省自主原创新药历史性突破,也是我国在治疗糖尿病肾病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作为科研团队核心成员,冯秀娥深刻感悟到各级党委政府对原始创新的高度重视、宽容和支持。她表示:“16年的攻关,虽终有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是不断的挫折、失败和面对破解生命科技难题的困惑与无力,正是科技主管部门的相陪、支持和不弃,给了我们动力和信心,这个新药的创制正是我省容错机制的生动实践。”
为了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我省持续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把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2022年,基础研究项目支持青年科学家比例一次性上调到60%,设置杰青优青专项,支持杰青优青人才培育38人。在28个科技重大专项中探索实行“双主持人”制,设立11个青年技术挂帅人;启动科技人才团队专项,新布局建设72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通过改革,我省创新生态取得积极成效:科研经费管理更加尊重科研规律,科研人员有了更大的经费使用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保障了科研时间,可以心无旁骛地潜心科学研究;从事科研工作有了更大成就感和获得感,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随着政策体系与平台建设的日益完善,我省优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12年以来,我省共有40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特别是2021年我省10个项目获国家奖,其中主持完成2项,参与完成8项,取得近10年来最好成绩。我省技术交易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技术合同交易总额稳步提升,从2012年的124.16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521.81亿元,增长到4倍。一批有影响的科技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对不断变化的创新需求,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进一步坚持实践标准,完善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优化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专项,加大激励力度,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和管理机制配套。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
企业的“出题者”作用不断凸现
近日,在吕梁市一家大型煤矿的百米矿井深处,一套长150米的快速掘进高端成套装备正在作业,通过一键操作实现掘进、支护、运输自动化连续作业,单月最高进尺提高至500米,掘进速度比传统工艺提高2倍,作业人员减少三分之二,有效破解了采、掘失衡的关键性难题,标志着智能化快掘系统在我省复杂地质条件的应用取得历史性突破。目前,这套国内首套高阶智能快速掘进系统,已在山西矿区完成工业性试验并顺利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现场验收,将在我国更多地质条件复杂的煤矿推广应用。
2022年以来,我省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集聚科技资源的重要抓手,聚焦国家急需和山西所能,推动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正式设立,首次实现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推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山西)、先进计算太原中心成功获批并实体化运营,太重智能采矿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跻身全国重点实验室行列,为半导体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数字经济布局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高速飞车”项目成功首航,实现国际首次对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全尺寸、全流程的集成试验。新建智慧交通、黄河、后稷3家省实验室,培育认定34家省新型研发机构、39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层级多样、品类齐全的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职能,精准施策赋能企业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出题者”作用,企业主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占70%以上。2022年,我省制定《强化市场主体倍增科技创新支撑的若干措施》和《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实施办法》,滚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余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294家。首次实施省科技金融专项158项,投入资金966.8万元,撬动金融资本9亿元。积极推动普惠性政策的落实,全省科技类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额较上年增长53.4%,相当于为企业新增科技投入325.31亿元。
从2019年开始,我省以“揭榜挂帅”方式布局实施了96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一些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解决了企业技术创新急需。下一步,我省将开展科技支撑“两个基本实现”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科技重大项目凝练生成机制,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试点重大项目省市联动,聚焦建强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围绕绿色低碳、新材料、通用航空等领域,再分类布局20项以上科技重大专项和100项以上重点研发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形成一批填补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空白、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成果。
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创新格局正在形成
我省始终坚持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的重要遵循,集中省内外产学研优势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2022年我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金2.04亿元,中央引导地方发展基金1.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461项,资助额度达1.81亿元,创历史新高。聚焦十大重点产业链和十大特色专业镇,投入3.7亿元财政资金,立项实施28个科技重大专项和130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022年,省科技厅和各市科技局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积极作为、各显身手,太原市出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发展若干政策,塑造大中小科技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格局;大同市组建驻京招商引智工作专班,积极承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朔州市把新能源作为转型突破口,加强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忻州市聚焦特色专业镇建设,组建高端法兰锻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吕梁市首次设立4000万元“校地合作产业科技引导专项资金”,以项目化方式,引导企业深化大院大所合作对接;晋中市深化科研项目“业主制+项目经理制+技术总师负责制”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阳泉市试点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精准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赋能;长治市聚焦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制定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补助实施细则,技术合同成交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2.7%;晋城市实行科技特派员“保姆式”入企服务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增速全省第一;临汾市大力实施“市长创新奖”,R&D经费投入同比增长41.8%,增幅全省第一;运城市制定《用事业编制为科技创新平台引进人才的实施方案》,建立150人规模的编制周转池,走出科技人才引进新路子等等。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如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进一步打好区域创新交流合作攻坚战,仍是我省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的重要内容。我省将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加强科技政策与其他政策的统筹协调,坚守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一是深化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方式改革,出台我省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用好“揭榜挂帅”“赛马制”“里程碑制”,调动全社会智力潜能,以最快速度找到方案并破解难题。二是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探索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释放发展潜力。三是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健全激励自主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突出价值导向、强化公开公平公正的奖励机制,构建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我省省情的科技奖励制度,更好激发创新潜力活力。
责编 徐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