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县城看发展】古交:金牛奋蹄拓新局

2022年11月23日 10:34:16 | 来源:山西日报
|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古交市金牛森林公园最高处的石牌楼上时,这座地处吕梁山东麓的山城便从沉睡中醒来,开始迎接崭新的一天。
  古交市位于太原以西23公里处,总面积1512平方公里,总人口21.08万人,是省城重要的能源中心,因古有传说金牛拓汾河而被誉为“金牛城”。
  登上石牌楼远眺,连绵的山岭绿色丛丛,汾河如玉带般穿城而过。这座因煤而兴的工矿城市已经彻底改变了过去世人眼中的“灰黑”印象,绿起来美起来了。更为深刻的变化是,古交市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毅开拓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格局,步伐坚实,一往无前。

抢抓机遇、坚定转型,集聚产业发展新动能

  古交市矿产丰富,素有“煤海明珠”之称,正处于资源开发的壮年期、盛年期。“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的金光大道。越是在日子好过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居安思危,深刻汲取资源枯竭型城市补血无效的转型之困、转型之痛,抢抓机遇,主动转,抓紧转,深度转,创新转,全面转,推动古交由‘二次创业’向‘二次腾飞’迈进。”古交市委书记李卫平带领一班人上上下下统一思想,迎难而上。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方向。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马兰矿集成网络覆盖了井下、地面所有重要场所,实现对全矿井安全生产关键环节和重要设备的实时监控。其中,18502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实现所有设备协同控制,日产量较传统采煤提高66%,单班作业人数减少50%,达到了国内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一流水平。
  古交市95%为丘陵山地。从市区西行约40分钟后,望见山坡上一排排圈舍之时,便到达位于镇城底镇台盘村的禾谐源林麝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林麝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麝香是我国十大名贵中药材之一,当前市场价每克约为1200元,素有“软黄金”之称。
  示范园内现存林麝近400头,是省内规模最大、驯养量最多的林麝人工养殖基地。从开焦化厂到养殖林麝,傅乃顺的转型之路一开始并不被家人看好。在山区长大、曾亲眼见过野生林麝的傅乃顺赴陕西等地考察后,对认准的这条路坚定不移。大女儿傅艳荣随后辞掉工作,回乡挑起了禾谐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担子,也越干越有奔头。经过4年多的发展,示范园已经建成林麝标准化圈舍800余间、全封闭综合加工厂房2500平方米,绿化周边山体150余亩,累计投入5260万元。
  今年,古交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林麝养殖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从饲养繁殖、圈舍建设等方面出台了6项扶持政策,着力打造千只林麝良种繁育基地。
  随着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强势启动,古交市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谋划实施了总投资400多亿元的16个重点项目。围绕打造“绿色能源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定位,全力推动太原城南2×100万千瓦煤热电一体化和太原(古交)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落地,布局一批风电、光伏和新型储能项目;支持链主企业中来公司上马年产20万吨工业硅和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助推我省光伏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

久久为功、系统治理,描绘生态宜居新画卷

  汾河古交段全长42公里,是太原重要的水源补给地和生态涵养地。走进古交汾河公园,园中小径、塑胶跑道上,跑步、健走的人群尽享生态环境改变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古交市委、市政府围绕晋泉复流,在全市域开展了以截污整治、河道治理、景观美化和生态修复为主的综合治理,一届接着一届干,共治理汾河古交市区段河道12.8公里,形成了蓄水面积近90万平方米的流动水体,全年汾河出境断面水质8个月达到Ⅱ类标准。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古交市持续发力:102处矸石山全部完成治理,绿化村庄31个;建成汾河公园、水泉寨公园、岔口关头晋绥八分区旧址3处绿色驿站;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97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至44.72%。
  看得到变化的不仅仅是市区周边,隐没在沟沟梁梁的村庄也换了一番模样。
  白草塔村是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屯兰矿的矸石排放区。在通过分层碾压、黄土覆盖对矸石山进行生态治理恢复的基础上,村里投资5万元铺设了1500米的灌溉管道,与山西农业大学生态环境产业技术研究院联手,通过土壤培肥、植被重建,建成了350亩矿区复垦示范基地。
  选调生张嘉宇来到白草塔村工作后,深深地被这片希望的田野所吸引,隔三岔五就放飞无人机一点一滴地记录矸石山蜕变。“97.2%的农户入股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饲料来源就是生态园种植的作物,矸石山变成了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是根本遵循。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古交兴能电厂是全国供热规模最大的热电联产企业、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副总经理孙建龙介绍,电厂所用燃料主要为前山矿区和古交矿区的洗中煤和煤矸石,水源主要采用矿井疏干水,6台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承担供热面积占到太原市集中供热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通过固废循环再利用,每年可节约标煤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18万吨。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梦想激励奋斗。古交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发展,重点治理工业、机动车、道路扬尘等污染源,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299天,优良率为82%,综合质量指数在太原市排名第二。

产业带动、稳扎稳打,开拓乡村振兴新路径

  古交市南大门——邢家社乡宋家庄村地处山区,种植收益不高,90%以上耕地处于荒废状态。2018年以来,由村党支部主导成立合作社,以集体经济组织占股60%、农民土地入股占40%的方式开展榛子种植,总计种植榛子1200余亩,种植榛子树苗5.5万余棵。
  沿着刚刚修整过的公路,向童子川深处驶去,茂密森林覆盖的沟坡满目绿色,从山涧潺潺流下的泉水汇入了新建的蓄水池,这是利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发展的虹鳟鱼养殖产业项目。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二小介绍:“这里水温比较低,适合虹鳟鱼生长,虹鳟鱼的市场价比较可观。这里还是天然氧吧,下一步发展休闲旅游大有前景。”
  天刚蒙蒙亮,邢家社乡龙子村第一书记成拉旺就走进大棚,观察蔬菜长势、记录室温、防治虫害……几十年未有改变。过去,村民们主要种植谷物、玉米、土豆,日子过得紧巴巴。1984年,成拉旺从太原市农校毕业回村后,一门心思投入种菜试验,第一年种洋葱亩产量就达到3600公斤,一举改变了村民们对种菜的认知,并手把手地向村民们传授种菜技艺。
  成拉旺带记者走进自家的西红柿大棚,边走边介绍:“我们村的西红柿又沙又甜,许多太原人周末就带着老人小孩来采摘,拉到古交市不用吆喝很快就卖光了。”在他的带动下,目前龙子村平均每家有2至3个大棚,户均收入为8万至10万元,龙子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建设先进村。
  强化产业带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古交市坚持“特”“优”战略,稳步推进中药材、榛子、沙棘3个万亩特色产业园建设和林麝特种养殖,持续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250万元。
  曾经,大山的阻隔是古交市发展的瓶颈。2012年,太古高速公路的开通一举实现了山城与太原市主城区的半小时通达。“2023年,随着太原市西北二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古交市将跻身山西中部城市群的重要枢纽之一,续写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篇章。”古交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麒充满信心地说。

责编 赵蒙蒙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