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县春蕾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参加趣味足球体验活动。
左权县西黄漳村女青年郭彦在草莓园直播销售草莓。
昔阳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小区,妇女们在扶贫车间进行刺绣,该车间已带动2万余名妇女实现就业增收。
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种”风景“种”出好光景
3月2日,阳光明媚,春意萌动。地处太行山区的陵川县古郊乡松庙村的村民们,在村党支部书记苏秋法的带领下,开始修整道路、收拾庭院,以新的面貌迎接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
“2016年,我们村137户345人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182人,村里没有产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是一个典型的偏远贫困村。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康养旅游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路。”苏秋法对村子的变化感慨万千。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松庙村通过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等产业,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但村民和集体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2020年,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开通后,经过充分协商,将56户村民1万余平方米的破旧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松庙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搞起了康养旅游。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松庙村采用“县农投公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模式,按照“太行人家·云锦系列”的整体品牌和“睡眠小镇·康养松庙”的经营主题,高标准实施木结构餐厅、22个小木屋、13处民宿院落、健身步道、健身骑行道等康养旅游项目。从2020年8月15日试营业至今,村子环境改善了,产业有了,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村党支部帮我办理了20万元贴息贷款,我返乡搞起了农家乐,节假日一天大概能收入两千多元。”2020年,在外打拼20多年的王文清回乡搞起了农家乐,开张仅半年,收入就超10万元。
47岁的村民宋苏珍一直在北京从事酒店服务工作。2020年,返乡担任休闲观光公司客房部的经理,身体有病的丈夫也在公司找到了合适的岗位。“我每月能挣2500元以上,老公也能挣到2000元。”宋苏珍说,现在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如今的松庙村,137户中有13户直接参与了康养民宿项目经营;30余户100余人通过在康养民宿参与餐饮、民宿管家、康养护工等服务实现了稳定增收。去年,村民年收入达1.2万元,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并带动了周边村庄旅游业的发展。
“为了突出康养功能,我们还与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专家和广东珠海优养研究院合作,添置优氧健康舱等设备,建立了‘优氧研究院陵川康养站’。”苏秋法表示,将进一步盘活用好资源,针对目标人群特点,增强体验深度、增加配套业态、增添康养元素,立体式全方位将松庙打造成为“睡眠小镇”,让村民在康养旅游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
一人务工 全家增收
2月22日,吕梁山护工张雪梅从吕梁山护工服务中心出发,与其他护工一起乘坐免费大巴车“点对点”到北京返岗复工。
张雪梅是文水县开栅镇武陵村人。5年前,她女儿上大学、儿子上中学,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她参加政府组织的吕梁山护工免费培训到北京从事家政工作后,她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儿即将读博,儿子上了大专,还在自费学数控,家里买了小轿车,盖起了小二楼。张雪梅满脸都是笑:“这几年,我家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张雪梅乘坐的返岗“点对点”大巴车停靠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医院院内,这里是吕梁山护工设在北航的服务部,也是我省省外劳务服务工作站之一。当日,有的护工直接到岗,岗位还需进一步对接的护工就住在工作站宿舍里。
对北航劳务服务工作站,张雪梅既熟悉又亲切:“这里是我们在北京的吕梁山护工的娘家。”工作站推荐工作,他们在这里与雇主签务工合同,在微信群里关注线上免费培训信息、就业需求信息。周末休息,大家回来一起聊天、吃火锅、集体过生日,参加中秋、国庆、元旦等节日聚会联欢。人社、工会、妇联等部门将服务触角延伸到这里,为他们提供服务,解决难题。
人员送出去,服务跟过去。去年,我省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就业,省外新输出就业38.6万人,约为往年的3倍,将就业服务保障跟到外出务工人员就业聚集地。在省就业服务局设立山西省外出务工人员服务总站,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个区域各建立一个地区服务中心站,在山西籍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地区设立了114家外出务工人员服务工作站,形成了总站、中心站、工作站三级联动、纵横贯通、协作配合的服务站体系,为山西籍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职业介绍、岗位收集、吸纳就业、劳动维权等服务,让外出务工人员心安定、留得住、就业稳。
连日来,省人社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开展“春风行动”,密集开展系列专场线上线下招聘,求职牵线,为企业用工搭桥,“点对点”对接服务,让务工人员出得去、好就业。
一人务工,全家增收,扩大农民务工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手段。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今年我省将全力推动农民务工就业稳规模、强技能、提质量,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20万人左右,持续加大就业帮扶政策支持,不断拓宽务工就业渠道,持续打造特色务工品牌,深化劳务对接,扩大有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家门口看上“专家号”
“信号连上了,我现在给患者做甲状腺超声检查,请各位专家指导。”“好的,杜大夫,你从前往后连续缓慢扫查。”……
2021年11月13日上午,在阳曲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和阳曲县西凌井乡卫生院的超声室里,医务人员通过专家的线上指导为患者进行着超声扫查,超声影像由网络实时传输到远在太原市的省、市级专家会诊端。
山西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严继萍主任、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王锦惠主任分别在会诊端的大屏幕为患者进行会诊,通过高清远程设备,专家们一边认真仔细地看着屏幕上的实时超声图像,一边指导着县、乡二级超声检查人员的操作。在5G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整个检查过程图像清晰、顺畅、便捷,最终通过远程传送数据为患者作出诊断意见和建议。当天上午,共为县、乡的四名患者进行了超声诊断会诊。“虽然隔着屏幕,但是画面很清晰,专家很严谨,这种‘面对面’的线上会诊模式,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市级专家的优质服务。”接受会诊的患者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的这次远程会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也是我省首例“省—市—县—乡”远程超声会诊。作为我省知名的超声医学专家,严继萍和王锦惠表示,通过远程会诊,可以对下级医院的医师实现实时在线的技术指导、病例讨论、疾病诊断、教学质控等。这对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减少患者路上奔波,减低患者医疗费用支出,让更多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够享受到省、市级的优质医疗资源、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就医模式带来的便利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我省注重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立足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省卫健委积极推动县级医疗集团“5G+远程医疗”试点建设。选取高平市、盐湖区、阳曲县、孝义市、万荣县5个县(市、区)医疗集团作为试点,依托5G技术上接三级医院、下联乡镇卫生院,开展“5G+医疗”应用探索。目前,我省已开展的“5G+医疗”探索有:远程会诊、远程超声、远程心电、应急救援、远程教育、手术示教、远程探视(VR)、移动医护、AI辅助医疗(智医助理)九个方面。其中,各试点县(市、区)医疗集团全部实现了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心电、手术示教四类场景应用。
随着我省不断加大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力度,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新兴信息手段与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智慧医疗”带来的便捷、实惠。
农村新风尚 文明聚力量
“以往过个年,人情往来得大几千元,如今花钱少了,但情分一点都不少!”盐湖区龙居镇雷家坡村村民姚百胜连道“省心”。近年来,运城市盐湖区围绕乡风文明建设,选树先进典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推动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美化生活环境,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星星门前挂,胜过人说话;脸上有光彩,村民人人夸。”为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该区把“星级文明户”评选作为建设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并在“五星级文明户”基础上,增加了一颗“科技致富星”,不仅是倡导农村文明新风的明星,也是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去年,该区共评选“星级文明户”30583户,占农村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
“一堂道德课,受益群众数百人。”该区依托乡镇文化站和农村“七位一体”乡村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进一步整合资源,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区23个乡镇(街道)、76个社区以及233个村实现了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去年共评选出市级文明乡镇6个、市级文明村19个,成立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志愿服务队438支。”盐湖区委宣传部长卫鹏说。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该区以“一约七会”为抓手,通过民主商议,村村订立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全区全部完成了村规民约修订,并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开展民俗活动200余场,清明节,组织向村民发出网上祭祀倡议;端午、中秋节,组织邻里共同参与“包粽子”“做月饼”等活动;重阳节,志愿者队伍深入农村,开展“一老一小”慰问走访关爱活动。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该区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新乡贤”理事会机构,发挥新乡贤、基层宣讲员、群众文艺团体等乡土人才的骨干作用,发掘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激发出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来源 山西日报
责编 徐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