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8月2日就《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联动,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沉迷网络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长时间、近距离盯视电子产品,无暇运动锻炼,直接导致视力下降、体质下滑等问题。网络上一些违法和不良信息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品行志向。
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沉迷和不良信息影响方面,近年来青少年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该模式主要针对单个应用程序,标准不一,内容池相对单一,且易被破解和绕过。为此,《指南》明确,未成年人模式应在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之间实现联动,且应具备防绕过功能。支持家长或未成年人用户通过账号在多个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统一设置,并为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用户提供差异化使用时长管理服务。在该模式下,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为未成年人提供分龄内容服务,打造专属内容池,并限制使用可能危害其身心健康的产品和服务。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工具。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未成年人模式固然能起到一定保护屏蔽作用,但并非万能之策。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线,不仅需要互联网企业履行责任,政府、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应共同努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网络使用习惯,以清朗网络空间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责编 徐雪芳